中醫藥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當今新時代,我們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要將中醫藥的資源和知識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5月12日下午,正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醫圣祠和南陽藥益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了解中醫藥發展和艾草制品產業發展情況。習近平說,過去,中華民族幾千年都是靠中醫藥治病救人。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染病之后,我們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中醫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豐富的科學內容,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多次進行實地考察,為加快促進中醫藥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黃帝與岐伯論醫……中醫藥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醫藥博大精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燮理調平的“中和觀”、養生防病的“未病觀”,體現了天地人和、和而不同、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等中華文化精髓,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兼具科學和人文的雙重屬性,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要堅定傳承發展中醫藥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要大力傳播中醫藥文化、品德、思維和理念,為世界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
中醫藥是治病救人的科學。中醫藥在推進人類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中醫藥學術成就,推動了人類醫學的發展。《傷寒論》是2000年前人類最早的傳染病學,《神農本草經》是最早的藥物治療學,《洗冤錄》是最早的法醫學,而“痘衣法”預防天花則是人類最早的免疫學。
歷史上,中國人民依靠中醫藥治療了很多疫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僅新中國成立后就有多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療乙型腦炎,中醫藥大顯身手;上世紀90年代治療出血熱,中醫藥功不可沒;2003年抗擊非典,中醫藥作出了貢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今新時代,我們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
中醫藥是富國強民的產業。中醫藥是我國原創的醫藥科學和獨具特色的衛生資源,只有將中醫藥的資源和知識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才能推動民族醫藥產業發展,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中醫藥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可為,近年來種植中藥材、開發優質營養的功能性食藥創新產品,成為越來越多脫貧地區村民們的“致富鏈”,成為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近年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機。一些地方和企業、研究機構緊跟時代步伐,對中醫藥秘方驗方加以更新創造,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中醫藥、完善中醫藥、振興中醫藥,增加中醫藥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中醫藥需求。有的地方加快推進中藥材種植現代化、產業化,加快推進現代化中成藥的研制生產,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
中醫藥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一定能弘揚光大中醫藥文化精髓,為健康中國建設助力,為人類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轉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