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我國重要的衛生資源、文化資源,以及有潛力的經濟資源,和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為推動其傳承創新發展,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
例如,2019年10月,國家就印發了《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2020年年底,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今年2月9日,國家還發布了《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
而在國家政策持續鼓勵和支持中醫藥發展的背景下,目前多地也已紛紛發文支持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例如江西、陜西、安徽、湖北等各地的中醫藥條例就正加速落地,持續釋放利好中醫藥行業發展的信號。另外,在2021年剛開始,就又有多個醫藥大省明確在新的一年將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如山東省,在全省藥品監督管理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就有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山東省將推進安全提升、魯藥振興、鐵軍鍛造三大工程,來打造藥品安全示范省和醫藥產業發展新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人士也指出,雖然目前我國中醫藥產業一直呈較快增長趨勢,但'十三五'末各產業發展均有不同程度減緩,中醫藥產業同樣如此。除此之外,中醫藥產業還面臨著市場競爭激烈、宣傳與普及不到位、監管趨嚴和新產品研發難度增加等挑戰。
這些問題,都造成了中醫藥產業在發展以及業績上的減緩。有數據顯示,A股申萬中藥行業70家上市公司中,49家近一年來的股價是整體下滑。除了片仔癀、云南白藥等中藥企業外,實現上漲的中藥企業整體漲幅并不高。
實際上,在業內人士看來,中醫藥行業創新發展其實一直面臨著諸多挑戰,除了業績整體漲幅不高外,其中較為直接的表現就是獲批新藥數量不多。據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的《2019年度藥品審評報告》也顯示,2019年,藥審中心受理的8077件藥品注冊申請中,中藥注冊申請受理量為423件,是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品三個門類中數量較少的品種,占比為5.24%。從2016年到2019年,中藥臨床試驗申請(IND)審評通過批準數量(以受理號計)均不超過2個。
業內分析認為,雖然近幾年來,我國中藥新藥的審評審批理念實質上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轉向,即由過去更加傾向于技術方法在中藥領域的應用,逐步轉向了以臨床需求為核心,在中醫臨床實踐和傳統理論認知基礎上,尊重中醫藥規律和特點應用技術創新。但藥監部門對于中藥新藥的價值理念并未足夠清晰,相關審評規范還在完善;同時很多中藥企業也并沒有真正理解或準備接受監管部門的中藥新藥理念,因此大量中藥企業普遍對于中藥新藥研究開發仍處于觀望階段,進入審評的新藥也較少。
一系列的問題,都導致了中藥新藥正在承受著中藥價值理念轉變帶來的轉型“陣痛”,但業內認為,這也將為那些依然堅持推進中藥新藥研發,堅持臨床需求導向和中醫藥特色的企業和其新產品上市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目前,除了以上問題外,中成藥納入集采在即,行業變革提速也正成為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大挑戰。1月28日,國家發布《關于推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的意見》明確,將探索對適應癥或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同通用名藥品合并開展集中帶量采購——這一表述被業內視為高層已經將集采的目光指向了中成藥和生物制品。眾所周知,帶量采購將帶來相關藥品的降價,因此醫保目錄內、采購金額高的中藥產品,或將國家集采的品種重點。屆時,中藥產業或將面臨大變局,而相關企業也將迎來大挑戰。
但總的來說,挑戰永遠與機遇并存。雖然從目前來看,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在市場需求增長、社會認可度高、技術進步和政策扶持等有利因素影響下,業內普遍認為中醫藥產業發展形勢一片大好。有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中成藥市場規模已經達到8149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醫藥行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預計到2022年,這一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2024年將到達11375億元,2020至2024年預計年復合增速6.7%,將長時間保持增長趨勢。
文章來源【制藥網 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