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成立70周年慶典。70年來,新中國風雨兼程,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奇跡的創造,衛生健康事業功不可沒。巡禮70年,衛生健康事業始終以促進人民健康為方向,為建設健康中國提供有力支撐。從今日開始,本報開設“衛生健康事業發展70年巡禮”專欄,梳理70年來衛生健康事業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決策、巨大成就,以此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人均預期壽命是聯合國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三大核心指標之一,其增長依賴于社會的全面進步,尤其是衛生健康工作的良好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從35歲增長到2018年的77歲。一部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史,就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衛生健康工作方針持續調整升級、結出累累碩果的最好見證。
黨中央一貫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健康。圖為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安徽省觀看防治血吸蟲病規劃圖。健康報資料圖
新中國成立以來前30年——確立衛生工作“四大方針”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奏響《義勇軍進行曲》,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歷史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面對積貧積弱的社會面貌,尤其是全國人民人均預期壽命不高的現實,黨和政府擼起袖子,下定決心讓人民過上健康幸福的好日子。
根據公開的文獻資料,當時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人民健康隨時隨地可能受到各種傳染病、地方病的威脅。由于醫療條件差、嚴重缺乏藥品與醫療器械、封建迷信盛行等原因,一旦某地發生疫情,往往無法有效控制,病人死亡率極高。天花、霍亂、鼠疫等16種傳染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每年死亡人口中近半數死于傳染病。
嚴峻形勢之下,1950年8月,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召開。毛澤東主席為這次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會議確定了衛生工作“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三大方針。1952年,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增加了“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這一重要方針。
此后,我國為貫徹衛生工作“四大方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專科防治所、衛生宣傳站等衛生機構,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和各項疾病防治工作。
武漢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總結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前30年,我國在疫病流行、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建立起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體系,實現了宏觀資源相對公平配置,保障了人民健康,也提升了人均預期壽命。
改革開放以來前30年——方針調整、改革、整頓、提高
文獻資料顯示,197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68.2歲。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1978年出生的中國人預期可以多活30多年。當時,中國掀起改革開放的浪潮,瞄準“四個現代化”,但缺醫少藥的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
發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手段,衛生工作方針需要調整升級。1979年,全國衛生局長會議提出“今后3年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使各級醫藥衛生單位的工作都達到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1996年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明確“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衛生工作方針;黨的十七大會議提出了“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重要論斷,明確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奮斗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前30年,我國通過激活微觀運行機制,建立社會化的費用分擔機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明顯提升。”毛宗福表示,“這些歷史的片段,組合成了我國衛生健康資源供給不斷增加、發展活力持續增強、服務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的發展史。”
這一時期,老百姓家門口的醫療衛生機構和設施越來越多,傳染病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疑難重癥有了更多的治療手段。伴隨著經濟發展、居民營養改善、體質提升,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74歲。
在北京市通州區,76歲的李大爺每天都會出去遛遛彎、坐一坐。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先是到農村鍛煉,后來在國營木材廠工作,生過病、受過傷,但都能找到醫生、獲得治療。“人活七十古來稀,以前確實是這樣。可現在,長壽沒那么難了嘛!”李大爺說。
2009年深化醫改以來——新版方針要求“健康入萬策”
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是衛生工作方針調整升級的原動力。
200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發布,新一輪醫改啟動。面對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適應的突出矛盾,以及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普遍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帶來的嚴峻挑戰,深化醫改任務復雜艱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民健康作為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礎,強調把健康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2016年8月19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明確了新時期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響亮地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號召,用國家戰略來服務人民健康;2019年7月,經黨中央同意,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從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3方面提出開展15項行動,并對組織實施進行部署。根據該《意見》,到2022年,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要達到77.7歲;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要得到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平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實現。
展望未來,在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指引下,每一位中國人不僅預期壽命會越來越長,被疾病困擾的日子也將越來越少。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全民行動起來,投入到健康中國建設中。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葉龍杰)
責任編輯:管仲瑤 陳會揚